这要从茶和咖啡的历史说起。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其中,茶和咖啡分别是存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日三餐中的饮品。
咖啡最早起源于非洲,用来给前线战士提振精神,后因战争传入阿拉伯世界,直到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初通过威尼斯商人和荷兰人的买卖将咖啡传遍整个欧洲世界。紧接着欧洲人在巴西成功试种,咖啡在南美迅速蔓延,欧美人凭低廉的价格即可获得。简言之,当时全球贸易扩张的背景和咖啡经济作物的属性及其本身的功效,让咖啡成为西方人的日常饮品。
中国作为茶叶原产量最大的国家,茶文化更早。据传,茶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茶与阿胶、瓷器、丝绸,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国礼”。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中国茶文化已经形成一种璀璨的东方文明。人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咖啡就不一样了,直到今天,中国也不会有一半家庭备有咖啡豆,但一定家家户户都有几罐茶叶。
东茶西咖,习惯使然。尽管二者拥有不同的历史起源,制作方式、口味、原料也各不相同,但在提神功效和品质追求等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瑞幸号称咖啡大师,兰芳园被誉为港式奶茶始祖,二者都是用技艺调制提神饮品的艺术,是饮品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演绎,相同的是,二者对于原料品质的严苛追求。
咖啡界人人共知,真正令人惊叹的咖啡豆需要从海拔1500米-5000米高山上采摘,因为高海拔产区,昼夜温差大,咖啡豆的生长期更长,咖啡的苦味较淡,甜味更好。科纳、蓝山能享誉全球,与西方工匠对咖啡豆历代不懈的追寻是分不开的。法国人说“我不在喝咖啡,就在去喝咖啡的路上”,甚至形容咖啡“黑得像魔鬼,烫得像地狱,纯洁得像天使,甜蜜得像爱情”。咖啡从一种提神的功能性饮料到带有品鉴意味的咖啡文化,在西方已经是成熟的文化形式。今天,职场人士早起或小憩喜欢来一杯咖啡,在品味咖啡豆香的同时,也让咖啡因刺激大脑,消除困意和疲劳。
港式奶茶对于原材料的选取同样苛刻。茶叶大量进口于斯里兰卡,独特的雨水、充沛的热带气候让这里出产的红茶香味浓郁,尤其是2-10月的季后茶,茶叶更饱满,颜色深,充分保证了冲出来的茶味够正。兰芳园的奶茶茶香独特,正是得益于创始人林木河老先生严格取材和反复实验。起初,他的茶叶主要来自斯里兰卡的航海船员,林木河会一一尝试不同船员带来的茶叶,看哪种茶味道更香、成色更好,尝试多次后才确认选用斯里兰卡的五种天然茶叶作为原料,做到让九成香港人都爱喝的配比,秘方流传至今。
大部分中国人从事农业、制造业和餐饮、运输服务业等较重劳动,对他们来说,糖等快乐镇痛物质,比浓咖啡等提神物质更加体现「刚需」。奶茶、可乐、甜味冰红茶等这些主打甜味,兼具咖啡因提神的饮料,更能贴合大部分人的喜好。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各种镇痛品来缓解腰酸头痛。而糖,是镇痛药之外能快速起到镇痛安慰效果的最常见食品。因为口服糖可以介导体内的内源性阿片肽,快速产生快乐镇痛效果。正因为如此,口服蔗糖经常用于在婴儿做小手术前为其镇痛。
相反,中国社会中从事管理、技术、文职、销售等较高收入职业的人群,由于工作操心劳神,更依赖咖啡、浓茶等高效提神饮品。但这类专业白领职业在中国人就业中的比重仍较小。较高收入者依赖咖啡因,较低收入者依赖镇痛物质,这种差异甚至可以从贫富社区的废水排放中检测出来。2019 年,科学家利用澳大利亚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全国各社区的废水,发现废水成分可以体现社区的经济富裕水平,废水中咖啡因含量与经济富裕程度和教育程度正相关,镇痛药含量与经济富裕程度负相关。
作为东西方饮品文化的现代载体,港式奶茶与咖啡已成为饮品界的两大强势力量。尽管二者起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在快节奏的时代下,因更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受到喜爱推崇。如果咖啡让人变得更快更高效,作为中国茶文化延续的港式奶茶则多了一丝从容,让人在快的同时也能慢下来。伴随着消费升级的趋势,健康饮食理念成为主流,大浪淘沙过后,只有那些品质过硬、符合健康理念的饮品,才能在时间和消费者的检验中存活下来,而追求健康品质,又能满足功能性需求的港式奶茶,或许会成为新的消费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