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的名声虽响亮,但已是明日黄花。新中国成立初期尚有16000多家中华老字号,涉及零售、餐饮、医药、食品加工、烟酒加工、照相、书店、丝绸、工艺美术和文物古玩等行业。
到了今天,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华老字号仅剩1128家,这其中只有10%的老字号企业蓬勃发展,40%的老字号勉强维持盈亏平衡,其余50%的老字号都呈持续亏损状态。一部分老字号甚至处于“僵尸”状态——空有品牌,已无产品上市。 中华老字号数量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16000家 1990年(原国内贸易部认定)→1600多家 2006年(商务部认定第一批中华老字号)→434家 2011年(商务部公布第二批中华老字号)→1128家(第一批+第二批) 中华老字号名单
整体来看,中华老字号面临着地区分布不均衡、品牌价值相差过大的问题。例如上海市拥有180家老字号,而如青海、海南、宁夏等省、自治区只有一两家老字号存在。同时,老字号之间的品牌价值也相差中华老字号行业分布
老字号存在的问题
老字号目前最主要的是观念和体制问题。观念老化,体制僵化,这两个致命弱点造成了中华老字号企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品质老化、机制老化、消费群老化,这是阻碍老字号发展的最核心原因。 缺乏良好的品牌运作就目前我国老字号企业的经营情况看,品牌效应发挥有限,品牌运作存在严重缺位。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员工培养模式仍沿用师傅传徒弟,没有系统、科学的培训手段,也没有形成利用法律来维护产品质量和商业秘密的理念。 品牌传播乏力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对品牌宣传的力度不够或侧重点不准确,宣传的途径过少。同时,许多老字号品牌定位不准确,传播中重在宣传其“传统特色”,没有时代色彩;重在宣传其“古老文化”,拒绝现代文化的融入;导致不能吸引当今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缺乏品牌维护中国市场的造假行为历来较猖獗,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老字号的招牌,仿造产品牟取暴利。大量假货充斥市场,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降低。同时假冒产品还分羹老字号的品牌资产,致使老字号的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缺乏合理的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品牌管理中颇具争议的一个问题,尽管如此,被誉为“金字招牌”的知名老字号仍应该利用已有的品牌资产,不失时机地实施品牌延伸,借以增加利润增长点,做大市场“蛋糕”。 品牌文化创新不足 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对时代的发展变化考虑不足,对消费者的喜好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研究不够。只固守产品的传统特色,使得产品陈旧、品种单一,造成产品滞销、门庭冷落。 振兴老字号相应措施
老字号本身其实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但招牌响亮不代表就有了竞争力。老字号在有了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市场运作,正视自己的市场地位,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实现品牌复苏。 改进产品,提高含金量老字号产品陈旧,品种单一是最受消费者诟病的。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单一的产品,老字号应该正视这种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产品品种、花色、样式方面进行创新,顺应国际化大趋势,朝着多样化、简便化、新奇化等方向发展。 加强品牌传播当今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买方市场,每天都有数之不尽的新产品在铺天盖地的打广告,消费者的选择多不胜数。老字号也应该放下身段,积极地对百年品牌进行传播和宣传,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手段进行品牌营销。 品牌管理模式创新老字号的品牌多是传承百年之久,这也导致大多老字号的管理模式也是数十年不变,不能与时俱进。这种管理模式当然会阻碍老字号拓展市场,实践中老字号应该在保留自身核心技术的同时,积极采纳先进管理制度,这有利于老字号的技术开发和多元化经营。 积极响应政府、法律保护老字号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老字号品牌拥有者的资产,更是整个中国的宝贵资产。目前国家商务部已经推出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的政策支持,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区也都成立了老字号协会,这些都是老字号走向振兴的最好助力,老字号应该积极响应。 老字号持续发展的秘诀
具体到实际经营中,老字号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困境都汇成了一个问题:“如何吸引年轻消费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大老字号纷纷各显神通,有的选择“卖萌营销”,有的选择走网红道路,还有的直接孵化子品牌。 老字号卖萌装可爱 迸发新活力
为了打破消费者对老字号传统、保守的刻板印象,个别老字号开始选择年轻人最喜欢的“卖萌”营销,以贴合年轻人的喜好。比如有300多年历史的王致和发布了活泼可爱的“王小和”卡通人物形象;同样传承300多年的张小泉也一改祖师爷的老古板形象,变成了Q版老顽童卡通形象。